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新闻动态

我院成功举办“江苏省医学机能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

作者:胡舒妍  点击次数:828  发布时间:2023-09-05

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机能学学科与课程群建设,创新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医学机能学教研工作新形态,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于2023年7月24日在天赐庄校区举办了“江苏省医学机能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人员有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机能实验学的教师代表;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副院长、护理学院党委书记龚政,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钟慧,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副院长陶金等莅临研讨会。会议由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蒋星红教授主持,与会人员就虚拟教研室新模式下如何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合作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首先,龚政副院长致欢迎辞,对来苏参会的贵州医科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的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各位老师的支持表达诚挚的谢意。会上,龚院长作了“从基层教学组织到虚拟教研室建设应用”的主旨报告。他从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虚拟教研室工作的当下任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未来行动三个方面诠释了基层教学组织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核心任务: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同时指出:作为江苏省首批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医学机能学虚拟教研室肩负着探索基层教学模式新形态、搭建教学改革研究新平台、探索教学资源共享新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新路径的任务,要求“虚”姓实做,压实责任,让虚拟教研室成为“苏医”、“贵医”、“右医”三校合作的新载体,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新时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新作为。

接着,苏州医学院药理学张慧灵教授,生理学王国卿教授、陶金教授和张国兴教授分别就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作了发言。张慧灵教授回顾了2021年三校通力合作组成医学机能学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并成功申报江苏省高校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的历程,指出本虚拟教研室具有东西部高校教学团队合作、5G技术应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等特色。她表示目前在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研讨会后还将加快建设平台资源、探索医学教育新模式、充实优质共享课程与教材等教学资源库、搭建医学机能学教师交流与成长平台,全力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王国卿教授介绍了医学院始于2012年、基于系统整合性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评价改革等,强调基础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基础与临床教师的共同合作,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之道。陶金教授作为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概况和近年学科发展,然后以教材建设为例介绍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材编写方面,他主张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坚持分层次、多模块、多学科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与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又相互配合,并与实验试题库相配套。因此,他建议新编的医学机能实验学教材由四部分构成(总论、机能学实验各论、虚拟仿真实验和医学科学研究),由三校医学机能学学科教师共同编写,真正做到共建共享。张国兴教授就三校医学机能学课程群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出建议,一是建设以网络为主的虚拟平台,二是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三是开发以多态互补为特征的优质教学资源,扩大三校教学资源的服务空间和覆盖范围。

研讨会上,贵州医科大学熊英副教授和右江民族医学院罗莹老师依次分享了各自学校医学机能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熊英副教授介绍了借助网络课程和PBL教学进行的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罗莹老师介绍了右江民族医学院机能学中心的建设情况。她们均表示,期望借助虚拟教研室平台加强院校间合作与交流,推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最后,钟慧副院长从管理者视角介绍了如何做好医学教育研究。她指出,以医学教育研究支撑、驱动和引领医学教育事业,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是医学教育领域的共识。钟院长从医学教育研究的意义、学术定义、研究内容、研究实施及课题申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加深了大家对“医学教育研究”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指导医学教育实践。

通过本次研讨会交流,与会代表均表示对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要求、任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三校医学机能学课程群未来合作的内容和合作方向达成了共识。相信在现有的三校学科资源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虚拟教研室,将为三校教师的教学开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联系我们


电话:0512-65880273
 

邮箱:medical_lab@suda.edu.cn
 

地址: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新闻动态 |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实验室管理办公室
下载